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舆情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和网络电视为代表的 新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场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宏仔袜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 网民规模为8. 54亿,全年新增网民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手机网民规 模达8. 4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2984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年 底的98.6%提升至99. 1%0③这些数据表明,在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驱动下,网络信 息的不断泛化与扩散,促使以校园突发事件为焦点的网络舆情在人与信息不断交融 的环境中,可能产生远超突发事件本身的社会涟漪效应。
网民的行为和情绪导向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走向会产生较强的连锁反应。网民依据通过媒体报道和新媒体平台获取有关校园突发事件的信息,经过个体 认知将事件信息进行加工,再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情绪和诉求表达,情绪表达往往 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产生群体极化效应。网民群体中存 在不同身份、地位的利益相关者,如网络谣言制造者、虚假信息传播者等,他们会 散播大量不实信息,使网民对事件本身的认知发生偏移。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对行为风险要素
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处置的主导部门主要是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校园突发事件燃点低、爆点多,网民代入感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舆情应 对过程中极易形成舆论“槽点”。教育主管部门的行为往往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其行为失当或应对态度不积 极,会快速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并攻击的焦点,出现“对抗式解读官方信息”的情况,容易引发次生舆情,增加舆情处置难度。
新媒体为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演化提供了社会环境,同时促进了校园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主体和公众行为的改变。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认为,风险事件经过“信息传播、制度结构和个体行为共同塑造了风险的社会感知,进而形成风险结果”①,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包括风险的信息扩散机制和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两个方面的内容。②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较为复杂,依据生命周期理论, 可将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分为“酝酿阶段一扩散阶段一升级阶段一衰退 阶段”四个阶段。③由于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的复杂性,结合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网络舆情演化的四个阶段,在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的基础上,可将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 情风险演化过程细分为四个推进机制,即舆情风险的生成机制、舆情风险的扩散机制、舆情风险的放大机制和舆情风险的效应机制。同时,基于风险识别的角度可将 校园突发事件舆情风险的演化分为两个维度,即以校园突发事件本身为焦点的舆情 风险放大维度、由于公众与网络舆情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风险效应维度。
校园突发事件爆发后,包括学校、媒体、政府在内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对舆情风险的感知,把握校园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学校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态势感知和应对行为,在整个舆情风险应对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对网络舆情回应不及时,戚局容易错失治理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最佳时机。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 情风险扩散的过程,也是多元利益主体互动的过程,厘清利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防止风险信息在非理性因素的驱动下不断扩散,演变为新的舆情风险,需要构建校 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协同应对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达成相互信任的默契,控 制谣言、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的肆意传播,阻断风险放大的渠道。同时,应健全风 险沟通机制建设,引导公众表达理性诉求,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开拓多样化的风险 沟通渠道,形成“家庭一学校一社会”多元协作的校园舆情协同应对体系。
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蔽激舆情风险因素的聚集导致了舆情危机的产生,此时,如果不 釆取有效的舆情风险治理措施,将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舆情危机。将弹性治理的 思维运用到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治理过程中,采取适当的风险干预措施,将 舆情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有助于快速化解阶段性的舆情危机。弹性治理能够 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有效遏制舆情危机。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校园突发事件舆情风险应对过程中,应主动与受害者及其家 人进行互动沟通,及时了解利益诉求,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将公众所关心的真 相还原,修复信任机制。另外,注重培养学校舆情风险的意识,善于在舆情危机应 对中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弹性治理思维的核心体现。学校及政府部门应注重事后的 评估和学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并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风险处置的能力。
0条大神的评论